网易数帆小助手

个人签名

280篇博客

网易汪源:新基建要软硬兼顾,别忽视基础软件的价值 | 新基建 50 人

网易数帆小助手2020-08-13 15:00

来自:InfoQ 原链接:https://www.infoq.cn/article/SfGU8si6qUH1GUdvQHiG



网易汪源:新基建要软硬兼顾,别忽视基础软件的价值 | 新基建50人


对于网易副总裁、网易杭研院执行院长、网易数帆总经理汪源来说,他跟基础软件的不解之缘最早要追溯到大学时期。


从上大学的时候把数据库作为研究方向,到 2003 年参与工信部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以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再到加入网易主持网易杭州研究院工作,这 20 年间他一直围着基础软件转。


可能是个人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原因,对于新基建扑面而来的概念、名词,他反而更关注其中能够带给基础软件的机会。


本期「中国技术力量」之「中国新基建 50 人」,我们跟汪源聊聊他的基础软件情结。更多「中国新基建 50 人」报道,点击这里查看。也欢迎申请免费采访报道名额:>> [中国新基建 50 人]


网易副总裁、网易杭研院执行院长、网易数帆总经理 汪源


软件才是新基建的核心


跟我们此前采访的很多嘉宾不同,对于新基建这个当前 IT 产业最热门的词汇,汪源显得很冷静。他更愿意在这些“硬”的基建上,去探究其上支撑着什么、承载着什么。“以数据中心为例,有了地之后机房盖好了,风火水电做好了,服务器也放进去了,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呢?基建本身不重要,上面跑的各类软件、应用才重要。所以新基建所承载的数字化内容和软件,这些才是新基建的核心。”


新的数字化软件,需要新的基础软件来支撑。在软件领域,汪源更关注的是基础软件,这也源自他的个人背景和成长经历。


1997 年到浙大上学,大三的时候他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数据库,这是一个典型的基础软件方向。


到了 2003 年,工信部设立核高基重大专项,支撑 4 家国产厂商去做数据库,汪源当时所在的就是浙江大学跟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神舟软件合作的一个核高基专项。“当时跟今年有点像,是在 SARS 期间,我算是冒着生命危险飞到北京去做国产数据库的开发。”


在那之后,汪源加入网易主持网易杭州研究院工作,依旧一直围着基础软件转,这其间的经历,也折射出网易在基础软件领域的实践和探索。


2006 年来到网易杭州研究院,汪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网易研发一个海量数据管理平台,包括分布式的数据库、分布式的文件系统、分布式的检索系统。汪源告诉记者,当时网易有几个典型场景需要解决。


“第一个项目,当时网易博客的数据库跑在一个单机的 MySQL 上面,整个库的大小达到了大概 700G,那个时候一个单机的数据库就跑不动了,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数据库一开始跑到 4 个节点,后来很快扩容到 10 个节点,就这样不断的扩下去,解决了数据库的大规模支撑能力问题。 第二个项目也是在 2006 年,当时网易做了中国最大的在线相册系统——网易相册,大概是 50 亿张照片,分布在五百台左右的存储设备上,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做管理,这在运维上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带着团队做了一套分布式文件系统来解决海量文件的管理问题。”


此后网易基础软件的触须不断延伸。2011 年,网易开始做人工智能,将其应用到网易邮箱、易信、游戏等业务;2012 年网易开始上线私有云平台,博客相册应用率先上云,并在 2015 年实现几乎所有互联网业务都上云;2015 年,网易还上线了大数据平台和可视化分析平台;到 2016 年,网易开始把技术能力正式向外输出,先后推出容器平台、微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可视化分析平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等能力。


企业数字化呼唤新型基础软件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因为并不具备网易这样的技术研发能力,可能无法在基础软件领域有这样的自发性的探索和实践,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借助基础软件去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汪源看来,以前企业做的 ERP、OA 不是数字化转型,只能算是信息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真正开展数字化业务。“现在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比如消费互联网、金融、电信, 他们都是直接接触大量消费者,这可能是数字化转型的一条主线——从直面消费者的行业一层一层地往后推。举例来看,网易严选是一个面向消费者的平台,但是我们现在就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逐步地推到后端的制造环节里去。企业数字化是从消费端不断地往后端去传导的一个过程,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条主线。”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最需要的是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有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这就需要生态里面咨询类的机构能够去帮助企业出谋划策;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企业会遇到第二个困难,他原来不是一家数字化的企业,现在要变成一个数字化的企业,在软件、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是不足的,需要想办法补齐短板。


想要补齐短板,对于企业来说有三个挑战:


首先,是把企业的能力沉淀在软件上。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一批公司,比如亚马逊、苹果、谷歌…都是软件做得特别强。“企业要做数字化转型,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生产适合自己数字化转型的个性化软件,这些软件跟原来那些通用的信息化软件是不一样的。“对此汪源强调: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不可能大家都买一个同样的软件来提供服务,否则你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企业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怎么去研发软件。这也就让市面上一些能够提高企业软件开发效率的工具变得特别受追捧。


其次,企业要把数据充分利用起来,让数据充分发挥价值,把数据的能力形成很好的产品,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决策,或者提供智能化的服务。


最后,企业需要有比较强的能力用好现代化基础设施——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目前云厂商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使基础设施都可以通过软件编程的方式去调用。


汪源认为,新基建背景下基础软件的发展,就要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软件定义组织层面,要借助容器、微服务等云原生技术栈提升个性化数字业务的研发效率;在数据智能层面,要比数据中台更进一步,支撑数据产品的开发,形成数据生产力,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纳入这个体系;在软件定义基础设施层面,则要实现云原生操作系统——通过 Kubernetes 管理调度所有的计算资源,包括数据库、缓存、消息等中间件,乃至大数据、机器学习的计算,可运行于不同的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及裸金属环境,不同的 CPU 架构。事实上,这些也是目前网易 B 端业务的重心所在,这就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


软件开发不拘小节,关键是把业务搞定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虽然基础软件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大多数开发者来说,不太可能都投身到基础软件研发领域,更多人还是在做业务型软件或者应用型软件。虽然平时已经很少写代码了,但是汪源毕竟一直在绕着软件转,所以从开发者立场出发,他有一些比较深的感悟。


“我看到很多开发者在用一些编程的方式去做数据可视化,但他可能不知道一些专业软件不需要写代码就能做成数据可视化;有些开发者可能用通用的开发方式去写类似于 OA 这样的流程性系统,但是他可能不清楚,通过采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开发者能够非常快地做出类似系统,而且安全性、用户体验更好。”


开发者来说,最关键的是要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更高效的软件开发技术,甚至包括软件开发思维。


汪源举了亲身的经历:


“我刚入行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那个时候做软件开发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那个时候开发也很高效,比如说我们用 Delphi、PowerBuilder 做一些 C/S 的开发,用 FrontPage、Dreamweaver 之类的工具去做一些 B/S 的开发。”


“但是最近 20 年我们的开发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要做一个开发,先要做软件设计,设计完分别有后端开发、前端开发,前端又分 Web 前端、iOS、安卓。但是现在有一些专业软件能够帮开发者很好地做这个事情,而且这个软件在 Web 端和移动端都能运行得很好,不需要开发者既要深入掌握 JS 的技术又要掌握 iOS 的技术、安卓的技术。所以对于开发者来说,一定要综合使用不同的开发技术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大家不要太关注语法里面一些很细微的地方。说实话,我之前写 C++的时候,那些复杂的 feature 从来都不用,因为即便我自己把这些东西搞定了,但是我的团队其他人可能也搞不懂,所以就不应该用这些技术。我们关键还是把业务搞定,而不是说把一个什么技术掌握的特别细。 ”


结束语


在采访汪源前一周,网易举办网易数字+大会,发布网易数帆新品牌,代替之前网易云的名称,对外输出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软件能力。


除了基础软件能力的对外输出,网易还在提供 PaaS 和 SaaS 的能力。比如提供即时通讯能力的网易云信,比如提供内容安全服务的网易易盾。但是对于汪源来说,他的基础软件情结一直没变:“基础软件的适用性是最大的,而且现在国际关系这么复杂,我们自己的产品也需要未雨绸缪。”


更多有关本次采访的内容,点击这里观看当天采访视频


嘉宾介绍:

汪源,网易副总裁、网易杭研院执行院长、网易数帆总经理,互联网技术委员会主席。2006 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是国内大型通用关系数据库内核技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毕业后加入网易,长期主持网易杭州研究院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内最早开展分布式数据库、文件系统、搜索等大数据系统建设。现作为网易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全面负责网易集团基础设施/云原生/中间件/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中台等核心技术平台建设、项目管理/用户体验与设计/运维保障/质量保障/创新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和网易数帆基础软件及网易易盾安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