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感养成记(文字版)

未来已来2018-09-18 13:48

本文来自网易云社区


作者:任放

近10年互联网行业野蛮发展,从最早醍醐灌顶的“Don’t Make Me Think”到现在人人都是交互设计师,随着用户体验意识的普及及深入人心,各平台设计规范的不断完善,好像用Axure能画出线框图就是交互了,知乎上甚至几年前就出现了“交互在几年内会被取代么”的提问。那么交互的专业性和价值体现在哪里?好看的产品千篇一律,耳目一新的设计却是万里挑一。我们需要突破,需要对新形式有进一步的探索,如果只是交出普遍存在的交互稿,恐怕绩效也不会很美丽。我今天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讲一下其中一个方面——设计感。


上篇:设计感是一种积累

一. 跟上时尚的步伐,不要停!

提到设计感,首先想到的就是对设计趋势的关注。平时要养成关注和收集的习惯,了解设计界又发生了什么,又出了什么新的设计形式等等,有时交互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视觉方式解决的。没见过美好的事物,是做不出好设计的。



图 1 设计趋势关键词


以前看文章时,有同行整理了一份关键词英文汇总表(找不到出处了),大家平时逛Dribbble、Behance等国外网站时,或许用得到。

图 2 关键词英文汇总表


二. 抄现实,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设计时,我们是可以从周围事物中找寻灵感的。通过加减法对现实事物进行整合、丰富、延展,来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产生情感共鸣。


图 3IOS:ApplePay、计算器、日历


图 4网易云音乐、QQ阅读、DailyCost



三.动词打次

动效的加入也是我们为方案增加设计感的途径之一。动效的意义、案例、工具等网上已经有很多资料,我就不赘述了。这里主要分享我的实操方法。当初做出动效Demo后,我苦于如何和开发描述动效细节,同时Demo本身也不便于维护和扩展,那时我的领导教导我:复杂的东西就分解它,直到拆分成你能处理的颗粒度为止。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把动效的所有元素进行分解如下图:

图 5 动效元素拆分


我们在这个表格里对动效进行维护更新,开发们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这里也分享一下腾讯出品的交互微动效设计指南

 对于由用户操作直接触发的反馈,理想的响应时间应该控制在100毫秒内。
 对于由用户操作间接触发的反馈,响应时长可允许达到1秒左右,不可超过2秒无反馈。当反馈时间为2-9秒时,可使用循环的加载样式(如常见的菊花转)。
 当反馈时间超过10秒时,须使用带有进度指示的加载样式(如已加载了60%,还剩30秒)。


图 6 动效响应时间



小元素的轻微变化(如渐隐渐现、大小变化等小范围变化),一般在200~300毫秒以内。
较大元素的复杂变化(如包含大范围缓动位移),可长达400-500毫秒。
对于移动设备而言,屏幕越大往往动效的位移也越大,因此持续时间也应该越长。动效持续时间:可穿戴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差值约30%。
出场动效一般比入场动效更快。


图 7 动效持续时间

动效设计同样也要懂得克制,不应对用户造成干扰。在2013年AltWWDC上,由Raizlabs产品工程师Ben Johnson提出的“1+6+2”的APP动效基本原则,即一款APP可以有1个单元欢迎动画(传达给用户产品是做什么的)、6个单元向导动画(教用户产品如何使用)、2个让人愉悦的小细节(带来惊喜)。


图 8   APP动效基本原则


下篇:设计感是一种逻辑思维


四.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的方法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通过对关键词的提取、发散、抽象、重构,可以激发出我们很多灵感,打开设计的新大门。也许最终没有采纳脑洞方案,但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几年前,对邮箱进行概念设计时,我们尝试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发散,产生了十几个形式迥异的设计方案。


图 9邮箱概念设计部分脑暴方案


头脑风暴完成前期发散之后,需要通过筛选分析之后,选择解决当前设计问题的最优方案。我曾经做过一个叫“网易青柠”的活动类校园社交产品,其中有个“附近”的界面,即通过用户所在位置来发现周边发生的活动,最初的设计方案如下:


图 10  网易青柠-附近 功能界面

可以看出这个方案中规中矩,和大多数社交产品类似功能的界面设计类似,通过时间流的方式呈现活动列表,并无新意可言。后面我们通过对“附近”这个关键词进行发散,产生了下面这个方案:

图 11  网易青柠-附近 优化设计


我们直接通过地图标注的方式,显示“我”附近发生的活动,可以hover查看活动基本信息;同一地点多个活动时,hover地标可以查看多个活动信息等等。交互形式一下变得丰富有趣起来,让人兴奋。

头脑风暴前期的发散很重要,但后期的方案分析和细化更加需要我们投入精力,让脑洞方案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让看似不靠谱的设计变得更加合理,让头脑风暴真正为产品带来价值,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胡思乱想。


五. 信息架构

先来看看网易100分曾经的答题入口页面信息,它有哪些问题?可以如何优化?


图 12  网易100分答题入口页面优化前


信息重复出现,次要按钮过分突出,核心信息位置不当等等,这些是由于需求没有分析透彻,信息层级混乱造成的。用户进入这个页面首先就是要对当前习题练习情况有所了解,然后可以快速对薄弱点进行复习。优化后的页面如下:


图 13 网易100分答题入口页面优化后

优化后的页面是不是看起来干净清晰了许多?也许有人发现:“更改教材”的按钮怎么没了?是的,对于这种低频操作,被我直接丢到“帐号设置”里了。

我们一直强调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真的接到一个需求,还是会犯很多初级错误,信息层级/架构和操作流程永远都是交互的骨骼和经络,需要我们设计时要想清楚,页面上每个元素的摆放都是“事出有因”的,而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把元素简单的堆砌在上面。


六. 所见即所得

下面这个案例是很久以前做的邮箱写信页面改版,之所以现在又拿出来分享是因为我认为整个改版过程很典型。当时主流显示器还是1024*768,我们的写信页面长这样:


图 14 邮箱写信页面改版前


可以看出,由于左右两侧的功能模块,和写信页面本身的丰富功能,使写信正文区被挤的可怜,当时我们的设计目标就是让写信页面简洁,扩大写信正文区。按照上面讲的信息架构的思路,我把操作统一规划,重新组织层级,设计出第一稿如下:


图 15  邮箱写信优化第一稿


我把“抄送密送”功能收在“收件人”里,“添加附件”和“正文编辑器”功能入口都用icon替代收在了“主题”后面,不经常使用的“更改发件人”、“已读回执”、“邮件加密”、“定时发送”这些功能都放在了底部。页面放眼一望只有最核心的“收件人”、“主题”和“正文区”,是不是看起来足够简洁?达到了设计目的。


 结果需求方看过方案之后,提出了几点质疑:

1. “抄送密送”属于常用功能,不能藏起来!

2. “添加附件”和“正文编辑器”在宽屏下不易发现!

3. “发件人”、“已读回执”、“邮件加密”、“定时发送”离主操作太远了!

总之就是看起来很奇怪。其实就是步子迈大了,他们接受不了,他们更怕的是几亿用户接受不了!挑战用户习惯的设计优化需谨慎。


第一稿被彻底驳回了,再重来!第二稿我们的突破口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所见即所得”原则,为什么写信页面和读信页面要长不一样?如果一样了会如何?我们进行了尝试:


图 16 邮箱写信优化第二稿


是不是看起来还不错?“添加附件”和“正文编辑器”作为正文区的操作被放在了一起;“已读回执”、“邮件加密”、“定时发送”和“发送”这些功能放在一起了,只是收在了“更多”里。是不是看起来还不错?


七. 数据驱动

上面的写信优化第二稿还有没有继续优化的空间?是的,编辑器这么多功能,用户都需要吗?是不是可以更简洁些?那让我们一起看下这些功能的使用数据吧。


图 17  邮箱写信正文编辑器使用数据



基于以上的数据,我们将编辑器功能重新分组,功能按优先级排序,优化效果如下:

图 18  邮箱写信编辑器优化


最后我们的写信页面优化终稿是长酱紫滴:

图 19 邮箱写信优化终稿


整个优化过程,就是深入了解需求,分析数据,通过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对功能进行信息架构,该突出的突出,该隐藏的隐藏,保持界面的有序和节奏。


结语

增加设计感的方法远远不止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不要小看一些很基本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往往他们能帮你解决大部分的设计问题,重要的是要做有思考的设计(推荐阅读:什么是优秀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最后,推荐给大家两本工具书:《通用设计方法》《通用设计法则》,当大家遇到设计瓶颈时,可以翻一翻,找到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谢谢!



本文来自网易云社区,经作者任放授权发布

网易云免费体验馆0成本体验20+款云产品!

更多网易研发、产品、运营经验分享请访问网易云社区